阅读历史 |

第114章 集中居住点(1 / 2)

加入书签

张宁点点头,她穿着一件现代的连帽衫,坐在指挥部的一台电脑前,嘴里叼着姜儿给她带的棒棒糖。

她的面前摆着一张纸,是孙先知留给她的操作这个东西的简单说明。

现在的张宁,只要不是去东星区那边,都会穿着现代的衣服,这衣服既保暖又舒适,样子也是越看越好看。她现在能认识先知的文字,也会使用那个像老鼠一样的黑把件来控制先知神镜上的一个箭头,镜子里,记录着营地上万人的姓名和要做的事情,这东西可以把这些人分成若干小组,安排不同的活计。

但她还不会用那个很多小疙瘩的古怪盘子来把文字引在那面黑色的镜子上,每次弄完,都要请崔先知来输入一些信息。

“一定要把先知这种写字的方法学会!”

她暗暗对自己说。

因为有了足够的砖,指挥部终于修葺得像一座准现代的建筑了,为了保持私密性,指挥部外面竖起了一道土墙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院子。而里面是数间砖砌的屋子。

张宁身后的房子是资料室,里面放着对古人来说难以想象的资料,张宁知道,先知们撼天动地的力量,其实就是来源于那些汗牛充栋的纸张。

自从刘川开始运设备以来,以指挥部为圆形的周围,便开始了蚂蚁搬家一般的变化。

指挥部从一间带厢房的土屋,逐渐变成了带院子、带保卫室、供电房供水房,带化粪池公共卫生间的一座民宿式的双层建筑。第二层是坚固的木质楼板和隔墙,约莫有十来间先知的宿舍。这里也是营地里唯一供电的建筑。

指挥部的后侧便是的神秘穿越货场,约莫有半个标准足球场大小,他们现在管这里叫机场。机场是特级保密单位,采用约莫两丈高的夯土墙全部包围,只有一条路经过指挥部大门通向外面。

外面的前方是一条新修的路,一头通往天门港,一头通往香山区乃至大陆架。而路的对面则是逐渐用板房代替帐篷的核心人员居住区,这里目前已经住了约莫有三千来人。刘川带来的太阳能路灯也竖立在这个路口到港口的路上,在公元二世纪的夜晚,宛如神迹。

居民区现在连日常的水也还不可能做到到户,这里的生活水源便是来自于洋河的引流。使用砌筑的水渠从洋河把水流引入路边一座约莫十米的简易水塔,并进行简单的过滤。水塔的水同时向居民区和指挥部供给,其中居民区是集中十来个水龙头集中供水。

先知们的两套10吨快装生物质蒸汽锅炉便部署在水塔附近,为指挥部和居民区提供热水,锅炉房旁边是居民洗澡的澡堂,也是板房盖的,外侧是有专人看守的几个热水龙头。对居民来说,热水是稀缺物资,每天供应极少,需要按居住的片区,轮流定量打水。

对崔师古来说,最令他感到有成就感的,是一天一地两个工程,天工程便是这个水塔,他的自制水泥和砖块通过了考验。而地工程便是居民区集中厕所的化粪池,因为便溺的问题是严重影响古代人民卫生和健康的大问题,于是崔师古便按照一些上世纪学校的做法,集中修建大厕所。

厕所建在居民区的下风口,化粪池则是采用大型厕所常见的三级化粪池,位置都已经快到海边了,所以气味还算不那么过分。而几千人的排泄在三级化粪池中反复氨化,大部分的物质都会变成水。

因为这个地方也在他们搬迁的铁厂的附近,所以崔师古打算把这附近再修一个大的化粪池和厕所,供铁厂使用,以后这里集中作为一个水肥站,可以定期抽取化粪池的水作为有机肥。

铁厂目前除了络绎不绝的搬迁队之外,其实已经有一些铁匠在工作了,他们学会了使用范规带来的冲天炉,燃料是崔师古干馏出来的木炭,铁匠们把一些实在没啥用的废旧金属品熔掉,然后搓成钢筋,这样崔师古就可以再必须的部位使用钢筋混凝土。

这些铁匠用过冲天炉后,对这种极其便利和高效的炉子都赞不绝口,但也只能望洋兴叹——毕竟这么精巧的炉子,在他们的概念里,人间是造不出来的。

对比东临市的现代化曙光,香山区的生活条件相比之下差了许多。战俘们住的还是应急帐篷,虽然是现代产品但毕竟抗不过北方的冬天,于是这里便只好在布房子的中央挖地龙,靠木炭取暖,因此也发生过几次火灾,所幸帐篷都是阻燃布,损失不算太大。

崔师古目前也没有太好的办法解决,他只能期望能熬过这个冬天,然后再逐步换东西。不过寒冬也让战俘们的心思消停了下来,这天气渐冷,出去连命都不一定保得住,在这里虽然要干活,但终究还算有饭吃,有衣穿,还有能取暖的帐篷。

白天要不就是伐木或者采土,这样的活虽然累,但比起在营州军当兵,每天过着吃不饱的日子,很多战俘还是愿意用一膀子力气来换个肚圆。而那些干活细致的战俘,就会被挑选出来,到料房里筛土,揉泥,把生土变成可以烧砖的熟土。最后才是这里的老人,用奇特的车子把土推进那些奇怪的窑口里,烧制成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