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6章 有赏(1 / 2)

加入书签

洛阳,太极殿内。

“夏侯公已经很年迈了,往后,你要更多的帮助他,接替他手里的差事,这中军的操练,是不能中断的,虽说如今四周都没有什么外敌,但是中军不能失其锐!”

曹髦对坐在他身边的罗宪如是说道。

罗宪只觉得有些离谱,脸色格外的复杂。

他在大魏都快混成中军的领袖了。

再混下去,怕不是要执掌整个中军?!

此刻,罗宪甚至都有点想不起当初自己来洛阳的目的了,当初自己来洛阳是为了什么来着??

曹髦却很是认真的说道:“中军诸事,你定要尽力!”

“唯!!”

罗宪回答的很是坚决。

曹髦对各地的军队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裁减,保留精锐,其余军户解散回家,世兵制的危害历历在目而中军也从当初夸张的二十万精锐的规模,减到了十万人左右。

曹丕时期的中军差不多就是这样的规模,后来司马家因为不放心各地的将军们,才开始疯狂的暴兵,增加中军的规模。

结果地方也暴兵,导致大魏的军队数量来到了一个极为夸张的地步。

维持这么庞大的军队,对国库的负担极大,而且很没有必要。

常备军队太多是搞不了经济的。

至于为什么罗宪能不断的升官,甚至还是这种核心的官职。

那是因为罗宪的出身。

罗宪不是北人。

曹髦为了压制本土的大族,就只能去多用一些外地人,蜀人和吴人在北方都没有根基,可以提拔。

况且,这两者都已经灭亡了,吴尚且不敢说,至少在蜀,魏的统治已经有了基础,百姓们过的比以往好,没有了频繁的战事,大多都拥有了耕地,没了人头税,安居乐业那边的造反者越来越少。

就是有大族带头谋反,跟随他们的人也几乎没有了。

有好日子过,没有人会去怀念前朝。

因此曹髦也更倾向去用一些蜀人,当今庙堂里的蜀人不算少,地方上也出现了不少蜀地出身的太守。

这些人跟北方大族不是一伙的,曹髦能放心去用。

当今中军的夏侯献已经非常年长,已经没有办法披着甲胄去参观军队了,如今曹髦放在中军的左右手。

分别是李昭和罗宪。

李昭是曹髦最初的侍卫队长,是曹髦的绝对心腹之一,这些年里四处作战,立下多次功劳,官拜将军,获爵,另外一个则是罗宪。

往后的中军统帅,曹髦可能还会再找個可靠的宗室来担任。

曹髦这次找罗宪,是因为近期内有人禀告又有人开始挤破头往中军跑,给自己镀金,曹髦就希望罗宪能加强操练,勿要让害虫靠近中军。

罗宪再三保证绝对会严格督促中军操练,这才离开了太极殿。

在他离开之后,张华拿着西北的战报走了进来。

“陛下,这是马隆令人送来的。”

马隆所送来的,正是树机能击破贼寇的事情,对此,曹髦没有任何的意外。

作为历史上最大的贼寇头目,树机能打不过这些人就怪了。

随着阮籍等人的推动,各地已经开始了教化的第二步。

曹髦的教化分三步,第一步是分散他们,分配公田来安置他们,这第二步就是改姓易风。

而最后的第三步嘛,自然就是鼓励通婚。

走完这三步,当今这些北方各族基本就没什么了,可这并非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就说先前的拓跋部,他们被击破之后,部内各族逃亡,有人跑到了丁零那边,据说已经开始了再一次的塞外争夺战。

曹髦觉得,这可能是柔然人要提前出现了。

历史上的柔然部,是在四十多年后,从内乱的拓跋部内分离出来,开始攻打极为遥远地区的胡人,随即逐步占据整个草原。

而这一次,曹髦加快了拓跋部的灭亡,内乱比历史上发生的更早,分离出来的部落会继续在塞外开始“吃鸡模式”,最后的的胜者将成为新的势力,来填补大魏塞外没有敌人的缺口。

或许他们不会再叫柔然,但这也是一种必然。

旧的势力倒下了,新的势力就会接替他的位置。

塞外的这些家伙,曹髦就不管了,目前曹髦要解决的是境内这些人,至于往后的塞外之敌。

无所谓,羊祜会出手的!

“送去兵部,让他们按着军功进行封赏。”

“唯。”

张华将战报送给了一旁的近侍,让他前往送去。

自己则是留在了曹髦的身边。

“陛下,扶南国的质子到达洛阳已经有三日了,不知何时接见?”

朱应等人前往扶南国之后,就将那边的太子给送了回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