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53章 来自故乡(1 / 2)

加入书签

当下,尚书台的配置总算是成型了。

曹髦的名单之中,也就剩下一个荀勖还不曾就位。

在完成了少壮派的逆袭之后,庙堂顿时热闹了不少。

最为热闹的就是曹髦的内臣会议了。

这些内臣们聚集在太极殿内,对往后的国策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两汉的士人本来就不缺乏胆魄,而当下大魏的士人是更进一步,他们的想法确实很激进,给头次参与内臣会议的毌丘俭都带来了不小的震撼。

当下大魏的道路愈发的明朗起来,通过多方面的改革,已经算是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跟后汉已经大不相同。

内臣们聚集在这里,所商谈的也只是那几件事而已。

如何提升庙堂的收入,如何增加户口,如何提升百姓的生活水平,以及增强军事力量。

看着周围这些脑洞大开,口水四溅的大臣们,毌丘俭的眼神里满是惊诧。

他那种悠闲自得的状态,都被这些人给打破了。

大魏的国运就掌握在这些人的手里?

在钟会的带动下,这些人似乎都非常的着急,他们都很急切的想要多做出点事情来。

光是在提升收入这方面,毌丘俭就听到了很多疯狂的想法。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开放民间私铸钱币事”,“清点商贾家产,两万钱上家产者缴纳一半家产”,“贩卖公田”等等离谱的想法。

好在,这些只是大家的想法而已,事情还没有走到那一步去。

只是曹髦对自己的内臣们极为的纵容。

毌丘俭从未见过如此的内臣会议。

要知道,在明帝那会,毌丘俭也算是明帝的内臣亲近,也常常跟着明帝参与决策。

但那时的决策,跟如今这伙人所做的事情完全不同。

正规的内臣决策,往往是大家心平气和的坐下来,由侍中提出决策的内容,大家相继发言补充,最后由皇帝定夺。

而如今发生在眼前这个,这像是一群疯子聚会,大吵大嚷,甚至打断彼此,争得脸红耳赤。

毌丘俭几次想要开口,可看到坐在上位的曹髦没有半点要阻止的意思,也只能硬着头皮看他们继续商谈。

曹髦坐在上位,无论自己麾下的内臣们提出了何等离谱的想法,他都不会觉得生气,只是笑吟吟的听着。

他之所以要庙堂多少壮派,就是为了能让庙堂更有活力。

过去的那个内臣决策,那只是大家在互相争夺利益,彼此权衡,割让与掠夺。

为什么过去的内臣们会那么和睦的坐在一起聊天呢?

他们都是聚集起来割肉的,分配在到达这里之前就已经做好了,当然会和睦。

而在现在,好歹这些人的想法出发点都不是在自己或者宗族的利益之上。

这就足够了。

反正不靠谱的想法也不会被采纳。

众人商谈的很是激烈。

可他们确实又能拿出不错的决策来。

例如钟会就认为要继续加大对善事府的投入,并且要求尚书台尽快将各项新发明推广到天下各地去,哪怕是亏钱也得用。

另外,对于那些新生产出来的化肥,钟会也提出了增加生产线的构想。

东平王正在想办法增加其生产效率,通过别的方式来进行。

而在提高百姓们的生活水平上,张华则是提出了保息之政。

大概就是庙堂出钱来履行国民福利,给予百姓们一個最低保障,对各类百姓们进行不同的救济和庇护,提升百姓们的生活水平。

这项看似跨越了时代的政策,实际上在周礼之中就有记载,是属于很古老的仁政。

这个政策被称为保息六养。

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这就是古代的保息六养,第一个就是关爱孩童,第二个是赡养老人,第三个是指那些鳏寡孤独者,第四个才是穷人,第五个是残疾人,第六个是有钱人。

至于为什么有钱人也在救济的行列里?其实这不是救济,是指国家不能从富户手里劫掠钱财,要让他们得到安宁。

两汉也倡导这种六养,故而,常常能看到两汉皇帝会主动下令,拿出布帛和粮食赠送给孩童,老人,穷人,残疾人等等,这种行为还是全国性的。

而这种六养当然不是像后世那样的庞大,是一种不频繁的行为,是时不时进行救济和保障的,不是年年都有。

而且会因为皇帝而各异。

若是遇到文帝,能常常得到救济,若是遇到晚年武帝不让你捐钱都算是厚待了。

从汉到魏,很多福利体系都没了,这种保障百姓的制度几乎全部消失不见,直到北魏时期,开始汉化,又重新设立福利体系,供养七十岁以上的老者,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