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0章 讲不清(1 / 2)

加入书签

天蒙蒙亮,群臣便开始在皇宫之前聚集。

这次的朝议较为重要,就连一些名誉官爵的老臣们都被请了过来。

当钟会的马车赶到此处时,原先还笑着寒暄的群臣们顿时就停止了交谈。

众人的脸色略微有些不自在。

钟会的马车停靠在一旁,他是唯一可以驾着马车直接来到皇宫门口的人了,他从马车里钻出来,探出头就往周围扫视。

片刻之内,他就在人群里锁定了自己的目标。

随即,钟会仰起头,迈着夸张的步伐走了过去。

在那里,张华与陆抗正在低声说着什么,注意到钟会朝着他们的方向走来,两人也并不意外。

“拜见司徒公。”

两人轻轻行礼拜见。

钟会也不回礼,只是盯着面前的张华,脸上带着莫名的笑容。

“听闻你的弟子今年要参与春考,为何忽然又不参与了呢?”

张华平静的说道:“只是觉得他年纪还太小,不愿意为了博取名望而做出拔苗助长的事情而已。”

钟会冷哼了一声,他训斥道:“因为遇到些许困难就想着要躲避,这样的人能成就大事吗?!为师不贤,则弟子难成也!”

张华抿了抿嘴,却没有再反驳。

钟会觉得自己获得了胜利,得意洋洋的离开了。

陆抗这才笑着说道:“不让他参与是好事,你那弟子聪慧,不必急着出头,精雕细琢,未必就比他弟子要差。”

张华摇着头,一脸的无所谓,“我们教弟子又不是为了攀比,我弟子便是不如别家的,能有报国忠君的志向,足矣。”

陆抗以为然。

两人又谈论起了这次朝议的主题。

新户部尚书要上来了,而庙堂也要商谈接下来几年的农桑财务之事,这还是比较重要的。

而对这位新尚书,大家的意见都不相同。

有人对他充满了期待,觉得他一定能做出些大事来,不会辜负他的姓,而有人则是对他的人品报以怀疑的态度,觉得他不配与群臣同列。

至于荀勖本人,他笑呵呵的站在不远处,面对谁都是笑脸以对,舅父钟会除外

张华和陆抗就看着钟会趾高气扬的走到了荀勖的身边,也不知说了什么,荀勖脸色通红,眼里满是恼怒。

很快,荀勖就出现在了这两人的身边。

荀勖率先行礼,两人赶忙回礼。

荀勖这才笑着说道:“我少才干,往后还要诸位多指点!”

张华赶忙回道:“不敢,荀公之才能,我们都是知道的。”

荀勖看了一眼远处的钟会,随即说道:“真不知在此人麾下,张尚书是如何能做成事的自私自利,嫉贤妒能,以此人为大魏之臣首,只恐为后人所笑!”

三人又聊了片刻,终于等到了可以进皇宫的时日。

众人在某臣首的带领下走进了皇宫内。

主要是毌丘俭不曾前来,陛下给了他假期,让他前去送一送自己的老朋友。

他不在,那钟会当然就是一副谁也不敢招惹的模样了。

群臣入殿,分别坐下之后,皇帝这才缓缓到来。

可让群臣惊讶的是,皇帝并非是独自前来的,他身后还跟着一个小家伙,没错,正是大魏太子。

太子早已不是当初的稚嫩模样,面对这庞大的大臣团体,他的眼里也没有多少惧怕和慌乱,低着头,沉稳冷静。

光是这模样,就让群臣们不由得赞许。

在这个年纪,能被近百人盯着而完全没有异样的,已经算是非常厉害了。

只是大家都不太明白,为什么陛下要将太子也带过来,难道还是让太子见见世面?

这些年里,曹髦常常派太子去做一些小事,有时是去接人,有时是去太学旁听,有时是去救济几个老者。

这是在磨砺太子的胆量,让他敢去做事,别太怯弱。

反正现在“天下人”对太子的期待值是越来越高了,尤其是那些被压得极惨的家伙们,做梦都想着太子能早点登基。

皇帝的凶残与太子的温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倒也是曹髦所推动造成的结果。

两人坐在了上位,群臣赶忙行礼拜见,曹髦回了礼,这才开始商谈大事。

大魏朝会以往的惯例是先去辱骂吴国和蜀国,但是如今这两個都灭亡了,故而改成了开头先说吴地和蜀地的情况。

庙堂里毕竟还是魏人掌权,故而对蜀和吴的那种鄙夷和挑刺从来都不曾真正结束过。

像陆抗这样出身大族的人,最后都只能跟张华这样的寒门混在一起,原因就是因为他是吴人,他不被魏国大族所接纳。

哪怕就是魏地的大族,还得分是中原的,河北的,边塞的。

边塞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