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61章 三件事(1 / 3)

加入书签

钟会虽然厌恶荀勖,但是对他的部门从来不曾有过诋毁或者遏制。

他甚至是很支持荀勖去做这些事情的。

荀勖说完了自己这些年里的成果,张华跟陆抗对视了一眼,点点头。

曹髦麾下也不是完全没有能人了,就最顶尖这一批人,肯定是明白这件事的意义多大。

曹髦坐在上位,皱着眉头。

他来大魏只是为了三件事门阀,蛮夷,天灾!

门阀这件事做的还不错,两项政令直接让大族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削弱到了极点,等到教育大策逐步完善,门阀就只能退出舞台了。

当然,教育这种事情,曹髦就是再着急也没有用,百年大计,只怕是得在儿孙那时才能真正见到大成效。

现阶段只要将他们按的死死的,同时给曹温灌输门阀等于灭亡的概念,保证两代人的时间里这些狗贼不会卷土重来就可以了。

至于周边蛮夷说起来现在大魏似乎没什么蛮夷了。

自从裴秀的教化三步政施行完成,嵇康等学者为他们追溯先祖,易姓改风之后,这些人就不再是过往的蛮夷了。

特么的刘渊都当上大魏状元了。

这玩意能叫蛮夷?

边塞各地的教化政策都完成的很快,这些人有了户口,新的身份,接下来坐等他们形成认同感,跟周围人并无区别就可以了。

这一点也不需要曹髦再去操心,周围但凡能给大魏造成威胁的隐患都被曹髦给掐灭了。

连高句丽这样的小角色都没放过,直接烧毁王城摧毁耕地,百年间都不会诞生那种强有力的势力来挑战大魏。

最后一个,便是这灾害。

这也是曹髦最为强大的敌人了。

曹髦为此准备了很多年,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各类的预防和抵御。

而接下来,就是要验货的时间了。

就看曹髦以往的准备是否足够。

当下已经是甘露七年,再有两年,灾害就要开始大规模降临首先就是让大地震动的大洪水。

青、徐、兖三州大水,然后便是西北雍,凉,梁三州大干旱。

从此灾害不断,每年都有几个州同时卷入各种灾害之中,雪灾,水灾,旱灾,乃至疫病同时攻来。

一直到灭亡,西晋王朝都因这些层出不穷的自然灾害而焦头烂额。

曹髦只记得这两场大灾害,席卷了整个中原的大水灾,以及造成了西北饥荒的大旱灾,其余那些曹髦都记不清了。

但是从有备府的报告里,却能看出端倪来,例如幽州发生大量牲畜冻死,江东连年大雨,愈来愈猛,蜀地南中地多发病疫等等。

曹髦每次看到这些报告,都会觉得胆战心惊。

他这次急着将荀勖提上来,也是为了他能更好的去应对这些事情。

作为魏晋时代里第一個提出了预防和抵御自然灾害的人,荀勖绝对是最有资格来做这些事情的。

荀勖随即开口说起了户部的新计划。

“诸公,各地有备衙门上报,地方的情况很是危急,尽管还没有出现百姓伤亡,但是情况愈发的恶劣,青,徐两州降雨极多,已有多处耕地被淹没,若是到明年还是如此,那只怕遭受灾害的百姓就要超出十万人,倘若是到后年还是如此那情况就无法想象了。”

荀勖的脸色很是严肃。

曹髦同样如此,因为历史上这水灾足足延续了四年。

荀勖说起了诸多的安排,首先就是引流。

要预防洪水,就得将水分流,多做水利措施,同时要抓紧时日撤离那些距离水流太近的百姓们,进行挖掘和屯土增高等等工程。

荀勖拿出的文书极多,从具体的各个河流,到可能发生灾害的几个重要区域,到工程所包括的范围,再到粮食救助等等。

他就这么足足说了近一个时辰,说的非常的具体,连各项工具的支出和具体数额都提到了。

朝中不少大臣的脸上出现了不悦之色。

“陛下,臣有奏。”

众人一愣,随即看向了这位勇士。

当众人看到他的脸后,也就不再意外了。

此人乃是光禄大夫张融,本身乃是郑学的名士顶流,兼太学事。

太学事也是不容易,大祭酒年年换,却都不尽人意。

张融打断了荀勖的上奏,随即看了看左右的大臣们,他开口说道:“陛下,自古就不曾听过有人能违背天道而成事的道理!”

“况且,这预知之事,实在荒谬,闻所未闻!倘若就只是以一个预知的理由,就要发动数十万百姓,耗费三年所积累的钱财,折腾三州之地,这不是很荒诞吗?!”

“按着荀公之言,如此巨大的工程,只怕是顷刻间就让国库空虚,三州百姓一同徭役,不知耽误多少大事,而最后却得不到什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